在我国,现代仓储业是一个投资回报相对稳定的朝阳产业。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一直隐于行业背后的问题逐渐暴露,特别是近期发生的“青岛港事件”,再次引发了业内人士对仓储业健康发展的思考。
长期以来,仓储业一直是我国的投资热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前,仓储业发展迅速,固定资产投资额曾经连续10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最高达到了51%。据相关数据测算,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仓储企业2.5万多家,从业人员超过70万人;全行业的总资产约在1.5万亿元,全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在50%左右,净资产收益率在4%以上。
近年来,仓储业发展呈现两个方面的趋势:一方面,公共仓储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得到发展,仓储企业由管理仓库、保管商品发展到库存管理、加工包装、分拣配送等一体化服务;另一方面,仓储业的新兴经营业态不断涌现,并逐步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自2008年以来,主要为动产融资服务的金融仓储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在越来越多的传统仓储企业开展担保存货管理的同时,目前全国有近百家专门从事担保存货管理的“金融仓储”或“仓储管理”企业。
可以说,在我国现代仓储业是一个投资回报相对稳定的朝阳产业。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一直隐于行业背后的问题逐渐暴露,特别是近期发生的“青岛港有色金融骗贷案”,再次引发了业内人士对仓储业健康发展的思考。该案件中,青岛德诚矿业有限公司,将存放在青岛港的金属库存通过开据虚假仓单重复质押骗取银行贷款,折射出仓储业和担保品管理的漏洞。当前,有必要追根溯源理性剖析行业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仓储业未来健康发展的对策,引导行业走上成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担保存货管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我国担保存货管理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年至2007年,属于尝试与探索阶段。主要是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外运、南储仓储等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先后逐步开展此类业务,当时主要是依托企业自有仓库实施监管,到2005年逐步展开派员到货主企业仓库监管,同时,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仓储物流企业涉足这项业务。这个时期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对担保存货的验收责任不明确,导致经济纠纷。
第二阶段,2008年至2012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促进了存货担保融资与担保存货管理的大发展,与之相伴出现三个新情况:
一是2008年浙江涌金仓储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第一家专业性的内资金融仓储企业诞生,此后相关模式在浙江复制很快,并复制到四川、江西、山东等地区;二是传统仓储物流企业派员到货主企业仓库监管担保存货的规模大幅增加,成为业务主体;三是一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参与投资,或直接投资组建仓储企业,并开展担保存货管理业务,其中包括监管其母公司或股东的担保存货。据中国仓储协会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全国从事担保存货管理的企业超过1000家,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中国物资储运、南储集团每年监管担保存货的贷款发生额分别在1000亿元左右。据有关专家估算,全国经由第三方管理的担保存货融资额达到了3万亿元。但此阶段也出现了较多问题,除了第一阶段的类似问题之外,还出现了两个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方面监管企业在货主仓库难以履行对担保存货的安保责任,发生货主强行出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虚开仓单、重复质押的问题,突出的案件是“上海钢贸案”。
第三阶段,2013年以来,进入调整与规范发展阶段。受“上海钢贸案”的影响,金融机构与仓储物流企业都调整了策略,存货担保融资与担保存货管理的业务规模大幅减少。
在大银行与大型物流企业收缩这项业务的同时,一些地区的中小银行、地方银行、信用社等方面仍然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一些民营仓储公司迅速发展,一些担保公司、期货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也尝试进入这一领域。仅四川省,2013年就成立了11家专业性的金融仓储公司,江西省一个县就有10多家金融仓储企业,但这些仓储公司业务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全年监管担保存货的授信额一般在10亿-30亿元不等,也有个别民营仓储公司因为业务突破困难,已经放弃此类业务。
此阶段的特点是问题集中暴露, 已引起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业内广大企业的重视,中国仓储协会期间召开过两次国际研讨会,促进业界就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应该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广泛的共识,然而普遍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风险没有得到彻底清理与防范。




